近期,圍繞中國汽車配件出口的貿易摩擦持續發酵。歐盟部分成員國,尤其是法國,在要求中國單方面承受貿易壓力、‘打不還手’的背景下,對中國采取的正當反制措施表現出強烈反應,甚至威脅將案件提交世界貿易組織(WTO)爭端解決機制。這一事件不僅折射出全球汽車產業鏈的競爭態勢,更凸顯了國際貿易規則中的雙重標準問題。
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及關鍵零部件供應國,始終遵循WTO框架下的多邊貿易原則。當歐盟對中國汽車配件施加不合理限制時,中方依據國際規則出臺相應反制政策,旨在維護本土產業合法權益與公平貿易環境。法國等歐盟國家卻對此表示‘著急’,并聯合推動歐盟委員會訴諸WTO程序,試圖通過國際訴訟向中國施壓。
分析人士指出,歐盟此舉暴露了其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。一方面,歐盟期望中國開放市場并遵守國際規則;另一方面,卻不愿接受中國依法采取的反制行動,這種‘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’的做法,有損于中歐互信與合作基礎。
汽車配件作為高技術含量產業,涉及就業、技術標準與供應鏈安全等多重議題。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,反對任何單邊脅迫行為。若歐盟執意啟動WTO訴訟,不僅將延長貿易爭端周期,還可能對全球汽車產業復蘇造成連鎖沖擊。
當前,中歐雙方亟需回到談判桌前,秉持平等互利原則,共同尋求平衡解決方案。唯有堅持多邊主義與規則意識,才能實現汽車配件貿易的可持續發展,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。